Yutaka Yonemura、Emel Canbay、Yoshio Endou、Haruaki Ishibashi、Akyoshi Mizumoto、Masahiro Miura、Yan Li、Yang Liu、Kazuyoshi Takeshita、Masumi Ichinose、Nobuyuki、Takao、Masamitsu Hirano、Shouzou Sako 和 Gorou Tsukiyama
阑尾低级别黏液癌大网膜乳斑形成腹膜表面恶性肿瘤的机制
目的:网膜乳斑(OMS)被认为在腹膜表面恶性肿瘤(PSM)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。然而,人类OMS与癌症转移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。本研究揭示了低级别AMC在网膜乳斑(OMS)上形成转移的机制。
方法与材料:为阐明阑尾低级别黏液癌(AMC)腹膜转移的机制,对195例腹膜癌指数(PCI)≤28的低级别AMC进行了腹膜转移分布分析。10例患者切除腹膜,制成全覆盖延伸标本。对标本进行5'-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双染和D2-40、抗CD31和抗Ki-67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学染色。此外,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腹膜部分。结果: 164例(84%)患者盆腔腹膜受累,143例(73%)患者膈下腹膜受累。135例(69%)患者大网膜受累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除大网膜外,其余腹膜均未见典型乳白色斑点。OMS表面覆有立方形间皮细胞,立方形间皮细胞间有较多气孔。经6N KOH消化OMS后,在OMS处可见盘状腹膜囊,囊底覆有胶原板,囊内有小孔,囊下初始淋巴管与囊闭合,并有气孔,初始淋巴管周围有聚集的毛细血管。OMS气孔周围可见转移灶,而在大网膜扁平状间皮细胞上未见转移灶。结论:低级别AMC的腹膜游离癌细胞可能吸附于气孔处并黏附于OMS上,然后在OMS上增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