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与实验肿瘤学杂志

利用基因表达亚型和 KRAS 突变状态构建的 II/III 期结肠癌预后模型

Kengo Gotoh#、Eiji Shinto#、Yoshida Yuichiro Yoshida*、Hideki Ueno、Yoshiki Kajiwara、Masato Yamadera、Ken Nagata、Hitoshi Tsuda、Junji Yamamoto 和 Kazuo Hase

目的:根据 DNA 微阵列数据分类的癌症亚型可以高精度地预测预后。本文我们仅基于具有已知生物学功能的基因构建了一种新的结肠癌 (CC) 亚型分类,旨在建立一种新的临床预后模型。

方法:我们使用公共数据集(学习集)中 73 例原发性 CC 病例的数据进行了表达相关性分析,重点关注位于 18 和 20 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基因和基质相关基因。我们确定了每个基因在模块中的代表性,这些基因在同一模块中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。使用直接测序评估了 KRAS、BRAF 和 TP53 中的突变。使用 Bethesda 参考面板分析了微卫星不稳定性 (MSI)。

结果:我们构建了一个判别模型,旨在根据学习集中 55 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将 CC 分为三种亚型(“基质型”、“染色体不稳定性 [CIN] 样”、“MSI 样”)。当我们将此预测因子应用于其他 II/III 期结肠癌患者(n=258,测试集)的微阵列数据时,我们发现基质亚型与其他亚型之间的无病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(p=1.25e-03)。因此,我们创建了一个综合预后模型,根据 55 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和 KRAS 突变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(p=1.56e-06)。对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 II/III 期结肠癌患者(n=59,验证集)的独立标本的分析证实了我们模型的预后价值(p=4.75e-02)。

结论:该模型产生了一个生物学上具有鉴别力的分类器,将 MSI 状态与复发风险关联起来,可能在临床上适用于选择 II/III 期 CC 患者进行辅助治疗。

免责声明: 此摘要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翻译,尚未经过审核或验证